谁在扎堆入侵第三方检测市场

发布日期:2015-2-10 浏览次数:1664

   

  2014年,一方面,第三方国有检测机构改革雷声轰隆隆。另一方面,新建实验室、扩建实验室的消息不绝于耳,不论是跨国机构,还是国内的机构的并购、大笔投资新建。往往忽略了新“入侵者”的身影,下面就给大家简介下这些不容忽视的“入侵者”
 
  企业自有实验室转型进军第三方检测市场
 
  云南白药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云南白药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成检测公司,据称已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中国计量认证(CMA)计量认证等多项认证,主要从事食品、药品、化妆品的检测,标志着云南白药集团正式进军第三方检测市场。
 
  多家电子行业企业进军第三方检测市场
 
  据了解,多家大型电子企业把自建的品控质检实验室开放出来,投入到第三方检测市场。这些实验室大多已经获得了国家相关实验室的认可。长期的质量内控需要,实验室硬件配置和人员管理都有一定的基础,设备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过亿。如富士康集团,在此就不列举了。
 
  仪器厂商进军第三方检测市场
 
  虽然中国仪器市场的“大蛋糕”比十年前大了很多,但仪器厂商们显然已经不满足于此,多家仪器厂商已经开始涉足第三方检测领域。近三年左右,普析通用、聚光科技、钢研纳克、厦门睿科、先河环保之等仪器公司或新建或扩建检测公司,纷纷涉足到第三方检测市场。日本仪器公司岛津2006年在中国成立检测公司,进入中国第三方检测市场。
 
  高校实验室拓展校外检测市场
 
  高校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累积了大量的仪器设备,目前大部分主要是满足校内教学和科研需求。但近年来身处金字塔的高校实验室或多或少跟社会企业有了接触或合作。据了解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公司化运作,想抓住第三方检测的社会化服务商机。当然,也有人评价高校的这一行为是不务正业。
 
  第三方检测业产业扫描
 
  产业规模
 
  据国家认监委预计,我国2013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元,2014年为2105亿元,2015年为2574亿元。
 
  传统业务
 
  皮革、玩具、食品等检测。
 
  新领域
 
  空气、水质和个人消费品等检测。
 
  发展定位
 
  汽车、医疗设备、生命科学、医药、化妆品以及食品等高速发展行业的检测需求将越来越旺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检测前景也看好。
 
  本地动态
 
  东莞有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有100多家,为了充分整合这些分散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检测机构,东莞还率先成立了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
 
  一张图足以说明第三方检测行业竞争力
 
  今日的第三方检测行业如火如荼,新兴领域吸引了各路神仙。过去二十年,市场处于几近乱序的状态。于是乎各路大侠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用一张图足以说明问题......
 
  第三方检测服务业主流营销模式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第三方检测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营销工作,这个话题,业内人往往避而不谈。具体到一家检测机构,只要主营业务不是法检或垄断性检测需求,营销工作就异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即将市场化的国有检测机构,以及新建机构。
 
  纵观国内外检测行业,营销模式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竞争环境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直销模式
 
  即通过销售人员直接与目标客户接触,目标客户以生产企业为主,这是目前业界最普遍的做法。深圳曾有一家检测公司,就是这样起家的。招聘大量的电话销售,广泛接触目标客户,必要时由外勤销售人员上门拜访或服务。但这一做法,耗费人力资源较大,且要求分工明确,管理精细。这种模式往往适合消费品领域的检测业务。
 
  随着近年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这种营销模式面临挑战,销售人员的压力倍增。
 
  二、买家模式
 
  即与终端大买家达成合作,为其供应商指定检测机构。这一策略让国际检测机构受益匪浅,尤其是外贸领域屡试不爽。早期的国内机构也曾跻身其间,尝到了甜头。
 
  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检测行业发展初期,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首先,我国也在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越来越多的机构得到国际买家的认可;其次,众多检测机构已获得国际互认机构CNAS的资质;再次,检测行业发展促进了检测方法和技术的普及;最后,这一做法容易滋生商业贿赂。如今,国内大买家可能会推荐而不会强制指定检测机构,而国际贸易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少了。此外,这一模式对检测机构的服务网点、机构品牌都有较高的要求。
 
  三、协会模式
 
  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组织聚集了大量行业企业,正是检测机构的目标客户。行业组织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要服务好会员,而加入组织、参与组织活动、获得展示机会、推广检测服务、扩大品牌知名度,成为市场营销的一条快速通道。
 
  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国内的行业组织大多以背景为主,会员和组织之间关系相对松散,组织服务会员的深度也有限。同时,这些行业组织的覆盖面有限,最终往往以获得会员名录收场。
 
  四、信息源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于工业领域的检测业务,如环境评价、招投标等项目检测和大宗检测业务等。抓这些信息的源头,第一时间获取业务信息,大大增加了成交的概率。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模式对公关人员的行业背景、人脉、专业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关成本较高,成交率也很难控制。
 
  五、互联网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3.1%,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3.2%。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给商家带来的红利,激发了检测机构互联网营销投入,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类似检测的高科技服务业,目前尚未有大的成功案例,B2B的互联网平台仍是看上去很美,国内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仅为20.9%。乐观的角度,B2C和C2C领域的巨大成功,必将推动B2B互联网的发展。只有与传统业务和科技服务特性充分的紧密结合,才能摸索出成功之道。
 
  以上是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工作经验,和对业界的了解总结而成,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业界借鉴参考。希望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检测业和检测机构有所帮助。
 
  「专家观点」在国际化和市场化背景下找准定位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日前公开表示,当前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未来发展必须适应三个趋势:一是检验检测机构的规模化,二是检测业务的市场化,三是检验检测标准的国际化。
 
  在这样宏观背景下,业内专家认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未来可能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为“大而全”的综合机构,二为专精型的检测机构,在某个行业或某个供应链做深做透,三为单一业务型,建议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最佳发展路径。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桂兰提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国际化”的问题时说,各国政府充分利用检测机构认可的结果也是必然趋势,因此,中国的检测机构理应有所准备。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未来的发展,则是要找准定位,汽车、医疗设备、生命科学、医药、化妆品以及食品等高速发展行业的检测需求将越来越旺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检测前景也被看好。
 

 
  产品推荐:流量计  压力表  温度计  智能终端 执行器   系统级产品  
 
  编辑:中控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