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地沟油 检测监管“双管齐下”
发布日期:2015-2-2 浏览次数:1922
“地沟油”走上餐桌一度让人谈“油”色变,如何有效对其快速检测更成为关注焦点。卫生部表示,自向公众征集意见以来,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然而防范地沟油,不能只依赖检测方法,监管也很重要。
半年征集762份检测建议
去年12月,卫生部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其中,有281个单位和个人提交了315项“地沟油”检测方法。
卫生部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在内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通过盲样测试等方式对征集到的方法进行了科学论证,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据了解,去年12月开始的“地沟油”检测方法征集,已是第二轮面向社会的征集活动。之前已征集到由7家技术机构提供的5种检验方法,但经过论证证明,特异性不强,不能作为“地沟油”判定手段。
地沟油检测难题遭破解
挥动手中的锅铲,反复“煎、炸、炒”……这不是在餐馆后厨,而是日前发生在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样品准备室的一幕。“厨师”是该校博士研究生吴鼎、海然、赵栋烨、刘平,他们不是在准备午餐,而是在进行地沟油样品制作,为开展地沟油检测实验做准备。
2011年,国家有关部委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洪斌决定对这一课题发起挑战。在丁洪斌的指导下,吴鼎等人采用该实验室先前开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自制的地沟油进行大量实验测量,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他们又对几种典型的地沟油样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地沟油样品的LIBS光谱特性,通过提取元素及官能团等特征谱及相关性统计分析,成功找到了地沟油的“指纹”,破解了地沟油检测难题。为地沟油检测提供了一种实时、快速、有效检测的新方法。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第八届国际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会议上被会议主席作为亮点引用。
从源头监管地沟油
1月13日,在“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作为行业专家的王兴国重点解读了地沟油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王兴国表示,由于地沟油的来源比较多样,成分比较复杂,加工过程和勾兑的方式差异等原因,导致地沟油中含有的成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差异性极大。同时,由于地沟油经过精炼以后,各项的指标也可以达到可食用的标准,这也是冒险使用劣质原料的原因。
因此,王兴国建议若要防范地沟油事件的再次发生,第一要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同时要真正落实并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废弃使用油管理的规定,以及及早研究作为工业燃料用油的一个相关的政策。
第二是开展进口食用油质量安全的管理体系检查,了解出口国对食用油质量安全监管的体系框架,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检验监管措施和实验室资源配置的情况,并加强进口的食用油的检查,特别是对标准非食用油、工业用油精炼后可食用的动植物油,应该重点监察。
下一条:解析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进程四个凸起